独家对话MUJI董事总经理山本直幸:怎样给中国人的生活“做减法”-当代健康
换个姿势看新闻,换个态度看中华!— 当代健康
分享到:

独家对话MUJI董事总经理山本直幸:怎样给中国人的生活“做减法”

2019-08-10 07:40:46 来源:时尚先生编辑:fashion浏览次数:0

(原标题:独家对话MUJI董事总经理山本直幸:怎样给中国人的生活“做减法”)

1月15日下午,北京人文艺术中心(BCAC)在五道营胡同举行了开馆典礼。无印良品主办的展览“生活中的恒久设计”作为开馆系列展之一与公众见面,这也是“MUJI AWARD 04 in CHINA”展览首次亮相北京。在这个充满人文艺术气息的四合院里,我们与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山本直幸先生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听他讲述他与无印良品和中国的故事。

山本直幸

“我是个钟情于「物」 的人”

采访开始前,山本先生的助理在桌上摆了几瓶无印良品的花茶,,我拧开尝了一口,味道很淡,不像市面上的茶饮料甜得腻人,便对他说:“山本先生,这茶的口味很像我们中国茶叶的味道。”

“没错,其实日本的茶文化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我自己也喜欢中国的茶。”山本直幸笑着答道。

于是这场对话就在淡淡的茶香中开始了。

山本直幸1991年进入无印良品公司,如今已是第25个年头。进入无印良品之前,山本曾供职于日本的一家金融企业,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的金融报告指数很高,进入金融证券公司是当时的日本年轻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就在全社会都对日本经济发展看好的时候,山本直幸却选择离开当时工作的金融公司,进入了无印良品日本总公司。

“我不喜欢和数字打交道,在我眼里,经济指数、股票价格都是虚无缥缈的,它们不能给我的生活带来安定感,那时候我就一直想,自己一定要做和‘物’有关的工作。”

“我是个钟情于‘物’的人。”山本直幸坦言。

这种对“物”的执着和山本直幸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公司破产,家里境况急转直下,用他本人的形容就是“不知道下一顿有没有饭吃”,生活的窘迫一度让山本十分缺乏安全感,只有“物品”才能给他带来最安稳妥帖的感受。

也正是这份对“物”的执着,成就了山本直幸和无印良品25年的缘分。

给中国人的生活“做减法”

“简单”、“质朴”、“实用”一直是多年来无印良品给外界的印象,而其所提倡的“少就是多,无就是有”的生活哲学一度被许多文艺青年奉为圭臬。

无印良品1980年诞生于日本,创始人田中一光等人不满于当时日本社会奢靡的消费风气,希望创立一个品牌,改变日本社会现状,向人们传递一种“朴素的消费观”。

在山本直幸眼中,今天的中国很像无印良品初诞生时的日本,琳琅满目的商品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存在许多过度消费的情况,他认为这对地球来说是一种损耗。山本直幸希望无印良品能给中国人的生活‘做减法’。

“比如我们推出了‘组合柜’的概念,让顾客根据不同的空间和喜好自由组合,这样就算搬家或是改变房屋格局都不影响它的使用,不至于说用几年就扔掉换新的。”

山本直幸说:“我所追求的生活品质是“简素”。东西可以很简单,但它要让我觉得生活是美好的,精神是富裕的。其实这一点和无印良品的理念很像,我们提供的都是‘最基本’的东西,但‘最基本’不等于单调,它恰恰是丰富的。就像我们卖的围巾,颜色都很素,反而给顾客更多的搭配空间。再比如无印良品的本,看起来就是牛皮纸一样的封面,但我们在卖场文具区摆了很多印章,顾客买完本子,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在封面上盖不同的印章,DIY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本子。”

无印良品官网这样解释“何为无印良品”:“就如‘空容器’一样,正因为其单纯、空白,所以那里才诞生了能够容纳所有人思想的终极的自由性。”也许正因为它提供的是“最基本”的东西,才更容易从抽象的“无”中衍生出具象的“有”。

在产品设计上,无印良品也遵从一贯的简约风格,自诩是“不设计的设计师”。

“设计应该是‘做减法’,就拿筷子来说,有的人做筷子会在上面镀一些很漂亮的花纹和装饰,如果让无印良品来做,我们不会考虑上面的花纹,而是思考筷子尖是不是要细一点?什么样的长度拿起来最舒适?我们完全是从顾客使用的角度出发来设计产品。”山本直幸讲道。

“质朴”“留白”“做减法”的理念让无印良品在中国迅速拥有大批拥趸,2018年年底,无印良品在中国的门店已经超过160家,不可否认,无印良品正在刷新中国人的消费理念和模式。

“从文化上讲,中国是日本民族的恩人”

2011年,山本直幸来到上海,开始负责无印良品在中国的业务。谈起在中国的生活,山本坦言自己“十分习惯”。

“我有很多中国朋友,还有和我一起奋斗的中国员工们,我们平时经常一起聊天。”

山本直幸的太太和儿子也跟随他一起来到中国,儿子今年7岁,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提起儿子,山本直幸难掩兴奋地掏出手机展示儿子的照片,手机屏保是妻儿的合照,小孩子看起来十分活泼好动,太太则站在儿子身后,笑得很恬静。

“儿子的照片我永远都看不厌,平时工作很忙,但为了不让孩子忘记爸爸的脸,我会尽一切可能抽时间陪他,不想错过孩子的成长过程。有时候,我看着自己和孩子或是看到其他中国朋友的小孩,心里都会觉得哪怕为了下一代,我们也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给他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

“我太太也是个‘中国迷’,她的中文比我还要好,在中国交到很多朋友。我们周末常常和中国朋友一起去市场挑选大闸蟹,回家做着吃。”山本直幸笑着说。

他还记得妻子第一次做大闸蟹,中国朋友们尝过之后都很惊讶,因为竟然是地道的上海风味。他和太太也常常感叹自己和中国有着某种莫名的缘分。

山本直幸谈到,无印良品近几年也在努力吸纳中国文化,比如在中国开展的“Found  MUJI”项目,希望“再发现”不会过时的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少许改良后,重现在顾客面前。“Found MUJI”项目相中的“老物件”就有明代家具和青白瓷餐具。“再发现”作品包括矮桌、椅子、碗架、板凳等,无印良品给它们配上浓厚色彩的涂漆,让现代人的家中也能拥有古典的中国氛围。

“我很喜欢中国,中国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日本的很多文化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是日本民族的恩人。”

人生需要时刻保持危机感

“无印良品曾经偏离过初衷。”山本直幸坦言道。

2000年前后,无印良品在日本遭遇了创立以来的最大危机,门店过度扩张导致入不敷出,增长放缓、利润下降、首次出现赤字,日本零售界纷纷猜测无印良品的时代即将宣告终结。

“当时企业员工有些过度自信,甚至是自满,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顾客,只生产我们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但顾客未必这样觉得。于是危机就发生了。”

经过全公司上下的审视和检讨,无印良品发起了“全心一体”的业务改善活动,试图扭转亏损的局面。回忆起那段日子,山本直幸至今仍记忆犹新。

“那时候自己每天都很忙碌,收集、整理每个门店的顾客反馈表,倾听顾客的意见,反馈到公司上层,有时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

就这样,21世纪头十年,无印良品回归顾客本位,利用质朴哲学安然度过危机,实现了V型复苏,并且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一种“现象级”的商业文化。

直到今天,无印良品都十分重视顾客的声音。会长松井忠三创建了“生活良品研究所”网站,根据顾客在网上反馈的意见,进行商品开发。研究所曾经收到诸如“能做出不气闷的帽子吗?”“希望制作这种规格的桌子”等各种各样的要求。工作人员会认真阅读并回复每一封顾客的来稿。

“儿时爸爸公司的破产给我造成很大影响,我总提醒自己要时刻保持危机感。我从不认为事情会永远一帆风顺,看似一切顺利的时候,往往可能是迎接失败的开始。工作上也是一样,为了不辜负那么多和我一起奋斗的中国员工,我总是不停地审视自己和公司。”

提到公司未来的发展,山本直幸说:“我希望无印良品能一直陪伴中国顾客的生活,我们了解到最近中国开放了二胎政策,会有600到800万的新生儿降生,无印良品也会开发一系列婴儿用品,更好地服务中国消费者。”

被问及还有什么个人愿望时,山本直幸说道:“最大的愿望当然是儿子能健康成长,也希望我的员工在公司工作感到幸福,有些员工或许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了无印良品,我也希望他们能带着从无印良品学到的东西和理念,继续他们的人生。”

编辑/王牧  文&摄影/王雨萧

标签:
最新资讯
更多养生之道 相关推荐
头条新闻
最新资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