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些导演的书和电影一样好看)
作品背后的故事精彩程度不亚于作品。在电影院看到一部好电影时,难免对拍戏的导演产生极大的好奇。这些年崇拜过不少导演,他们或多或少对我们产生过影响。在成名之前也有过艰难的时候,他们大概知道自己有一天会与众不同,于是坚持。
如今好事者依旧会提起李安在家赋闲的六年,也变成无数青年鼓励自己的话。我们太过看重成功的人,只觉得他天生聪慧,又过分解读。
《十年一觉电影梦》里看到的李安是一个不断转学,对功课兴趣也不大的人。他也是敏感脆弱的,落榜独自去湖边,父亲担心让弟弟李岗去看看。
直到遇到电影,他变了一个人,在生活中也许他再普通不过,可在拍摄中他就成了成功的掌控镜头的人。
李安说,接触到电影他忽然发现原来人生不是千篇一律地读书与升学,每天可以那么不一样,像灵魂出窍。
他与弟弟李岗也真像梵高与提奥,在第一次回到台湾领奖时,衣服都是弟弟借的。
李安也是可爱的,在拍《推手》的时候找不到适合的演员,就打儿子的主意,告诉儿子如果不帮忙爸爸就要垮了,可能得住到街上。儿子怕了,也就答应。
贾樟柯的写作的功夫真的不差,他的专业方向其实是剧作,他的每部电影都是自己写剧本,因此也就能保证每部戏的风格都是那么的“贾樟柯式”。
《贾想》可以看到汾阳小子贾樟柯如何一步步走上导演之路,以及为什么他的电影要在汾阳拍。
在书里阐释了他被广电总局约谈的事儿,那会太年轻去了甚至不知道手往哪放,又觉得自己是个犯错的学生。
贾樟柯曾是复读生,他说自己到了电影学院已经23岁了,感觉没有多少青春可以挥霍。于是每当夜幕降临,就拿着绿格稿纸,一边抽烟,一边写。青春的力量在于不满现实,爬满一格又一格稿纸。这些日后,都被他拍成电影。
宁浩与贾樟柯同属山西人,但这两个导演呈现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贾科长描述的更多是宏观上的困,一代人甚至是小人物的思想困惑。而宁浩描述的更具体的困惑,像是《疯狂的石头》里郭涛饰演的保安队长,他的工作就是保护好那颗宝石,丢了饭碗也就没了。
宁浩算不上科班出身,他是困后而学,觉得太钢电视台的那份工作太安稳,他必须得做点什么,于是来到北京,学了图片摄影。
后来他拍了一些MV,小有名气,那个时候它还是北师大的学生。再后来,他开始拍短片……
宁浩不是典型的好学生,但是他有自己清醒的思考。他说,失去的东西更能唤醒你对某种东西的关注。
《混大成人》是一本在讲述在混沌中慢慢成长的故事,有抉择有无奈。
外头的世界,碰到的人,让我们不停地去探索某种秩序规则,在成长路上父母不会给太多指导,只告诉你哪些是不可以碰的。遇到问题,没有人给你解决办法,一路混来,你也就学习到了。
魏德圣的作品《赛德克巴莱》简直是奇迹,据他本人说片子拍一段时间后他就知道没钱了没办法继续,但是他想撑到那个时候再想办法,也就成了最早的众筹电影,台湾诸多艺人都纷纷支持。最后这部片子也真的成功了。
魏德圣早年跟随杨德昌,后来自己开始创作。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一个有气魄可以担当的导演,在生活中气势也是恢宏的,其实不然。
《小导演事业日记》里写了几处有趣的故事。他去咖啡馆写剧本,但每天似乎不大顺利,总有人找他聊天,他也真的苦恼。
有一次生活窘迫从台北回家问母亲借钱,但见了母亲又开不了口。回去的路上,他在衣服口袋里,发现了母亲给自己的钱,顿时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