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意大利手艺皮具:关于意大利THE BRIDGE手艺皮具品牌)
創立者 IL PONTE(依爾朋鐵)先生,是義大利 50~60年代老師級的皮匠。曾膺任義大利工藝職校與皮革工藝協會的首席講師。
1965年應邀去美國,擔任NYFW紐約時尚週講評(當時 美國短缺 時尚大師)。
隨後參觀美國幾家闻名的皮件廠,並拜訪美國皮匠協會。
參觀 百年皮件廠 Hartmann、訂製廠 Mulholland Brother、自產自銷廠 Ghurka ...之後,他十分驚訝美國的皮革工藝,十分發達,並不亞於歐洲。(當時 COACH,還是 ~ 吳下阿蒙!)
尤其美國擁有最好的牛隻生皮 與 美國棉、實銅五金...
而這些道地的美國皮件廠,傳承歐洲經典的手艺,也延續歐洲歷久不衰的版型、箱包样式...
也發現這些鞣製皮,許多來自義大利。
原來美國因環保要素,皮革鞣製廠日益減少。優質的美國生皮,大多醃鹽後,賣到國外...。
當時依爾朋鐵先生,心中激起一股保存義大利皮革技藝的念頭。
回國後,積極建立工作室,期望製作一些足以給現存的皮匠 與 後進的學生,當作是樣本的產品,並不是以商業銷售為意图。
他以自己多年的技藝、經驗與創意,決定以義大利「佛羅輪斯鞣製法」皮革為资料,應用皮薄堅韌、柔中帶硬的特性,構思系列產品。選擇傳統植物鞣製工法的皮料,進行製作。
2年之間,製作了120個样式的皮件,以箱包為主。純粹是想供给教學之用的樣品,所以必須先送到
義大利皮匠協會與教育部技職學院部門,進行標準審查。
其间80件通過審查,获得「Pelletteria](工藝師)的認章。
Pelletteria 是義大利皮匠協會的專用字,必須是經過該協會認證,才能够痕迹在皮件上。
1967開始,供應全義大利皮匠與技職學校皮革老師。初期的產品,只要痕迹「Design by IL
PONTE」。因為需求者眾,工作室應接不暇,於是搬到佛羅輪斯郊區,就近皮革鞣製廠,擴大工作室,成為80人的工廠。
1969年,當時在義大利有5家連鎖店的 MERIDIAN五星級渡假酒店(現隸屬威尼斯集團),特別設立「依爾朋鐵先生」專櫃,為了品牌辨識,才取「THE BRIDGE」商標,意含「皮匠技藝沟通」的隱喻。
同時 打上「Pelletteria S.P.A.」(皮匠師 特別販售處)的痕迹。之後,也以委託專賣的方法,在義大利各城市精品專賣店銷售。直到1990之前,THE BRIDGE皮件,只在義大利銷售。
1991威尼斯集團旗下基金,投資THE BRIDGE,陸續在意大利各大都市,開設直營店,並拓宽歐陸20個國家的銷售通路。
1997開始擴大到全球48個國家、地區的授權通路。首要都市,如倫敦、東京、香港、上海...都設有直營店(供给售後服務為主)。
唯有在美國,现在為止,沒有設櫃公開銷售,只在紐約第五街,建立THE BRIDGE美國客服中心。
依爾朋鐵先生,也許認為美國擁有許多優良的皮件廠,THE BRIDGE 不必去直接面對競爭?
日本通路也不順,因為小日本的盛行觀,幾乎都跟著美國走。美國市場沒有闖知名號的品牌,日本人不會重視!
事實上,透過旅遊資訊 與 皮革愛好者自我追尋,美、日國內,卻有數量可觀的THE BRIDGE迷!
THE BRIDGE已經傳承到第三代,有私募基金入主之後,於2004年打造年輕人訴求 的 低價品牌「THE BRIDGE WAYFARER」 ,並朝多元化經營。
參考資料 時尚大師、CG、NWFW歷史資料...
*
THE BRIDGE 现在已是企業化办理的國際公司,2008年之後,全面更新標誌,以方塊皮 替代 金屬(或凸印)的濃縮字體。
很多設計新样式,屏棄「仅有皮革」资料的訴求,融入多元资料的新產品。
可是皮匠協會的認證結果,整體未達到教學樣品的品質,專用字「Pelletteria」,不再允許运用。
至此 THE BRIDGE淪為純商業產品,為了资料本钱、縫製本钱...已經沒有 依爾朋鐵 老先生,當初堅持的 教學樣品 的品質。
當您買2008年發售的 THE BRIDGE,價格會低价許多,但也許品質也會有點差異,不如 老的THE BRIDGE!
這也印證「商業利益 戰勝 品牌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