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Vogue时装课堂 三代人追过的29个最“红”时尚潮流)
又到了每年最红的时候!还记得《Vogue服饰与美容》2009年10月刊上的这组经典大片——《中国,红!》吗?穿着火红的杜鹃在北京最具标志性的几个地点带来一组展现中国人崭新面貌的大片。而每一张照片,都暗含中国每十年的时尚变迁史。不信你回家问问你的父辈祖辈们,看这些潮流他们是不是都玩过。
1949-1959
旗袍是中国的“小黑裙”,欢庆的那一刻当然应该穿上它。
1949-1959年那些难忘的时刻
1意想不到的流行:旗袍
老前辈们的青春,是裹在旗袍中度过的,而不只是想象中的蓝布衫。旗袍在当时,地位堪比今天的“小黑裙”。这个年代的旗袍款式色调都很简洁,腰身较宽松,很少使用刺绣、镶滚等装饰,风格素雅大方。不少女性日常也穿它。
2 “彩色”照片
大概谁的家里压箱底的,都翻得出来这样的几张照片吧!明明是黑白照,却通过染色变成“彩照”。不得不佩服这想象力,同时也可以看到人们是多么“爱美心切”。那时候最流行在天安门前留影,后来80年代Andy Warhol来到中国,也不忘在天安门前留影,并将照片送去染色。
3百搭单品一:白衬衫
白衬衫是那个年代的“百搭单品”,可以单穿配短裙,也可以外搭针织开衫、背带裙、背带裤……尤其对当时的年轻女学生来说,白衬衫简直就是衣橱必备。而白衬衫+红领巾的搭配,一直延续到今天。
4百搭单品二:针织开衫
今天几乎人手一件的“Cardigan”,在50年代也是很常见的。那时的针织开衫多为短款,色调简洁,日常可以搭衬衫、连衣裙,或者旗袍。当时舞会盛行,去参加Party时,穿旗袍搭针织开衫,是非常得体、优雅的装扮。
5美丽的偶像
即使今天看来,50年代的电影明星还是那么光彩照人。从1957年在《护士日记》中塑造了经典护士形象的王丹凤(一度让不少男士以白衣天使为择妻第一选择),到后来领少将军衔的王晓棠,还有曾被羽西评价为“亚洲最美丽的女性”的秦怡……今天很多人,甚至觉得她们比当下的明星更美。
6 “人人穿花衣裳”
1956年,上海市妇联、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了一次时装博览会,参展时装均一式两份,在北京和上海同时展出,上海市展览中心整个三楼展厅布满了展品,一时间,穿漂亮衣服成了名正言顺的事。
7“中性化”大行其道
与旗袍的淑女风范并不相悖,“飒爽”的中性化服饰也大行其道。双排钮、束腰带、大驳领——中性化着装非常流行。女性开始转变在社会和家庭中扮演的传统角色,性别特征被有意弱化。
8格子半步裙
小型格子图案的棉布很多时候被用来制成衬衫、棉袄,而大一点的格子布,尤其是斜格图案,通常被剪裁成多片的半身裙,搭配衬衫穿着,系一条细腰带,显得十分清新可爱。当时常常可见年轻女孩子身着格子布半裙的留影。
9朝气蓬勃的背带裤/裙
你可以把它看最早的中国式“Jumpsuit”。穿着这种连身款的衣服,配上衬衫,十分干练,既方便做事,又有一种朝气蓬勃的姿态。在“铿锵三人行”节目中回忆当年时,艺术家陈丹青也感叹过那个时候工人的形象和自信。由此可见服装对于烘托人的气质,有多重要。
10流行发型:不对称短发
与中性化的服饰大行其道相一致,留短发也成为了一种风潮。但女人怎样都是爱美的,短发虽然显得利落,总要想点花样来点缀一下。因此这种斜扎一个小马尾的发型流行起来。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扎头发是为了方便做事,但其实很多女孩在束发工具上玩花样,除了彩色发带,还有人用蝴蝶结装扮短发。
1959-1969
在那个年代,工人的形象绝对是最时尚的,舒适耐穿的服装让辛勤工作的姿态更加生动。
1959-1969年那些难忘的时刻
11“布拉吉”连衣裙
布拉吉连衣裙50年代开始流行。当时画报和电影里,人物着装和时装专栏间接地影响着国人,身穿“布拉吉”的援华女专家则成为直接模仿对象。虽然花样比较简单(主要是碎花、格子和条纹),但短袖、褶皱下摆,束腰带的“布拉吉”还是成为女性最爱,几乎是夏季的必备时装。
12大型歌舞剧《东方红》
这是为了庆祝新中国建立15周年而创作的大型歌舞剧,当时动用了三千多人的大型阵容,聚集了最权威、最著名的作词、作曲家、歌唱家,服装和舞台设计师,综合歌曲、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从《南泥湾》到《赞歌》,大部分歌曲都朗朗上口,尤其是那句“东方红,太阳升”。
13大辫子
那时候的姑娘基本都留着大辫子,体现了一种健康、自然的美。不得不说:60年代女孩子们的头发保养得真好!今天如果这样的风气再流行起来,发量太少的我们已经很难做出这种大粗辫子的造型。当年的“辫子发”最好是两条,配格子布衬衫或者外套,标志性的动作是:身子一侧,把发辫往后一甩……
14流行歌曲相片
谁说“流行文化”在中国80年代之后才有的?原来60年代时,就有卖带“偶像”照的歌谱相片。作为50年代末最受追捧的电影之一,《柳堡的故事》里面不但有好听的歌曲,还有当时流行的健康型美女主角,60年代初出售的这张照片,可视为80年代后流行歌曲画片的鼻祖!
15谁都会唱的《刘三姐》
提起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歌,跑调不跑调的,恐怕谁都会哼上两句。196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刘三姐》,公映后轰动大江南北。剧中的山歌、曲调更是不胫而走,成了当时的流行曲。近年在张艺谋导演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中,设计师邹游受邀对服装重新设计,并选址在阳朔刘三姐歌圩正式公演。
16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阿诗玛》
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当时扮演撒尼族姑娘阿诗玛的彝族演员杨丽坤,模样简直令人惊艳!这类表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片,在60年代早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在地球越来越“扁平”的今天,我们怎样保存、发扬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呢?
1969-1979
阳光灿烂的日子: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其夫人身穿一身火红色的大衣在那一片穿着蓝、绿、灰统一制服当中显得格外耀眼,那种对比让人记忆犹新。
1969-1979年那些难忘的时刻
17尼克松夫人的红色大衣
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参观长城等地时,尼克松夫人帕特身着红呢子长大衣,既有西方70年代简洁优雅的造型轮廓,又有能代表中国的“红色”,实在是访问之行中最亮眼的一身着装。
18在蓝灰色服装海洋中
一度服装的主要色调是蓝、绿、灰色,所谓“远看一大堆,近看蓝绿灰”。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人们保持着穿着上的高度统一。
19爱烫头
烫发在60、70年代大热,北京的四联理发馆有老式的烫发设备,但一开始只有演员才能凭证明烫发,很多女孩子便在发梢、刘海上偷偷摸摸地做些文章。一时间,类似这样的对话也会时常听到:“姐,你知道吗,强子他老姨烫头啦!”
20样板戏:白毛女
有人总结那个时期的电影,是“八亿人看八个样板戏”。1972年春节,影片《白毛女》在全国公映,其中歌曲普及传唱到“家喻户晓、老幼皆唱”。样板戏一度代表所有文娱活动,是当时的社会生活热点,也是为数不多的娱乐食粮之一。
21布个景,拍个照
可能谁家里也都能找出来几张家人曾经在山水、阁楼、汽车,甚至“月宫”这类虚构假布景前的留影吧!哪家照相馆制作的背景精美,就能吸引更多的客人,要是还有一手漂亮的染照片手艺,更会加分。爱美之心刺激人们的想象力,更加强了专业的制作水准。
22来听邓丽君
1977年左右,邓丽君的歌曲磁带先是在定南沿海省份流行,继而通过电波和卡式录音机的普及,迅速进入内陆地区。从此以后“歌星”一词替换了“歌唱家”和“唱歌的”。
23“的确凉”和的确不凉
7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一种新面料,叫“的确凉”,它不用布票,价格偏贵,但很快成为流行物,化纤面料“的确凉”颜色鲜艳,不会皱,还耐洗,很受欢迎。实际上,用它做成的衣服不透气,穿起来很闷热。但爱漂亮的女孩子都想拥有一件花色鲜艳的“的确凉”衬衫,它是时髦的象征。
24第一个街头美容品广告
70年代末,北京街头出现了一幅最大的化妆品广告,这也是北京第一个美女街头路牌广告。有人还错以为广告上的美女是冷眉,在《生活的颤音》中破天荒演出吻戏的女主角。立这块牌子的,是北京日化三厂的“奥琪”品牌,也是当时中国化妆品的领军企业。
25少儿组最流行:“妈妈”牌服饰
在那个年代,我们身上穿的头上戴的,常常是妈妈一手缝制。不知为什么,全国的妈妈好像开过会,很多细节的设计如出一辙:比如膝盖上容易破的地方绣贴小动物图案,帽子上都竖着小耳朵,还流行相似的毛线针法。
26小人书热潮
提起童年,谁会漏掉“小人书”呢?——它的源头可追溯到宋人小说,更造就了几代忠实读者。1970年后,小人书创作形成高潮:《水浒传》、《地道战》、《三毛流浪记》……
从童话到传说,从中到西,小人书几乎无所不及。女孩子最着迷的除了故事情节,还有书中各色“美女”造型。
27运动冠军和梅花牌服饰
1972年,“梅花”被指定为国家体委及下属运动队研发制式运动服,并最终敲定中国红和士林蓝两个色系。从此,梅花运动服在全国开始遍地开花。它见证了中国“黄金一代”运动员的光荣与梦想,不但运动员爱穿梅花运动服,普遍人也爱穿。梅花牌运动服更是近年来“国货热潮”中的主力。
28国产化妆品
从“海鸥洗发膏”到“美加净发乳”,从“友谊雪花膏”到“百雀羚护肤脂”,从“片仔癀珍珠膏”到“凡士林护手霜”…….生于上世纪70年代或者更早的人们,对上述品牌一定记忆犹新。这些“祖母级”的国货老品牌化妆品,一度淡出人们视线,近年来却又被爱国货一族重新追捧。
29《小花》捧红两姐妹
1978年上映的电影《小花》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青春偶像电影,捧红的不仅是刘晓庆、陈冲“两姐妹”,你还可以在其中找到扮演“小花”哥哥的唐国强。这几位都是常青树级别啊,还有演唱主题曲的李谷一,当年她的唱腔独特,将传统的女生唱法引向新的领域。
《中国,红!》大片摄影:陈漫 Chen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