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奥特 中甲外援蒂奥特辞世:聊聊猝死的四环锁链-当代健康
换个姿势看新闻,换个态度看中华!— 当代健康
分享到:

蒂奥特 中甲外援蒂奥特辞世:聊聊猝死的四环锁链

2019-03-20 20:00:44 来源:[db:出处]编辑:fashion浏览次数:0

蒂奥特 中甲外援蒂奥特辞世:聊聊猝死的四环锁链

(原标题:蒂奥特 中甲外援蒂奥特辞世:聊聊猝死的四环锁链)

2017 年 6 月 5 日下午,球队打开正常练习期间,科特迪瓦籍外援谢克·蒂奥特先生(Cheik Tiote)突发晕厥,终因抢救无效,于 2017 年 6 月 5 日 19 时许不幸谢世,中甲北京控股沙龙微博亦发文标明哀悼。

运动时发作的猝死,绝大大都都是心脏原因。因而厘清心源型猝死的原因十分重要。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患者因心脏疾患而猝然逝世。心源性猝死是怎样发作的?这个问题一直是急诊医学中最抢手的研讨课题之一。我国每年有 54.4 万人因 SCD 逝世,居国际各国之首 [1]。相当于每天有 1490 人死于该病,是美国猝死人数的 2 倍。因而深入打开对 SCD 的研讨十分重要。下面是心源性猝死的病因分类(图 1)。


图 1 心源性猝死病因分类

从上图看出,这么多种心脏疾病都能够导致猝死,其实形似的「健康人」未必真健康。但一般心源性猝死并不简单发作,只要一起具有以下四点,才干发作猝死,这四点能够称其为「心源性猝死的四环锁链」(图 2),它们是心源性猝死发作的关键环节,分述如下:


图 2「猝死锁链」四连环

猝死锁链榜首环:灾祸温床

大大都心源性猝死的杰出特征是患者发作了致命性心律失常,而致命性心律失常则是树立在心电活动反常的根底上,而心电反常不是凭空呈现的,它有它的发作土壤——一切的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心脏结构和(或)生理环境中都存在某些风险。这些风险有的是先天生来就有的,有的是后天生成的,能够将其称为「不定时炸弹」或灾祸的「温床」,它是心源性猝死的直接或直接的发源地。常见的风险有:

温床 1:冠脉斑块

斑块是急性冠脉归纳征(ACS)的始作俑者。斑块决裂导致 ACS 发作时,突发的严峻供血妨碍打乱了心脏代谢平衡,严峻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触发恶性心律失常。这是心源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占悉数心源性猝死的 90% 以上 [1]。在 ACS 导致的猝死中,80% 体现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20% 体现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动过缓及停搏)。此外川崎病兼并的严峻冠状动脉危害也或许导致 SCD[2]

温床 2:心肌梗死史

心梗急性期的室性心律失常多存在于 24~48 小时内。5 天后,梗死瘫痕区的心肌细胞己大部分逝世,仅保存梗死边际区或心内膜基层有部分心肌细胞存活,此区域间的心肌细胞发作电生理重构,不应期延伸、传导减或传导阻滞,可导致折返环构成,成为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电生理根底 [3,4]。SCD 患者中有心肌梗死病史的占 75%。其首要原因是急性心梗后的心脏重构 [4]。重构是患者的心脏为习惯新状况所作出的结构上的调整,是人的正常的生理功能,但心脏重构或许会呈现适得其反的成果,首要体现在:

①缺血区域和正常心肌之间的复极差异以及复极的内涵异质性增强,导致复极离散度增强。

②心肌梗死之后梗死区域交感神经纤维缺血、水肿、坏死,引起一过性去神经超敏状况。研讨标明,在心脏的去神经区域中观察到浦肯野纤维的突触后α肾上腺素能影响超敏反响,促进了不应期离散,使心脏易颤性添加 [5]

③心肌梗死区域交感神经纤维损害坏死,去神经分配的心肌呈现了受体上调、对儿茶酚胺反响性升高级「去神经高敏」现象,导致去神经分配区域内心肌除极、复极速度改动,与神经分配正常区域之间构成电不平衡,为心律失常的发作供了折返根底。

④心肌梗死之后梗死心肌边际离子通道发作电重构,L 型 Ca 通道密度添加、K 通道密度下降,细胞内 Ca 超载添加了触发室速及室颤的或许。

上述改动为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供给了物质根底。特别是既往发作过心搏骤停的患者,其 1 年内恶性心律失常的再次发作率> 30%[6]

温床 3: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心血管疾病患者首要的逝世病因。研讨标明,心力衰竭患者 SCD 的发病率为同年龄正常人群的 9 倍 [7]。30%-50% 的心力衰竭患者死于心源性猝死 [8]。且猝死的发作率与心功能呈负相关,即心功能越差,猝死的发作率越高。衡量心功能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是 SCD 的独立风险猜测因子,LVEF 越低,提示心功能越差,患者猝死的风险性就越大。一般把 LVEF = 40% 作为风险分度的临界值,LVEF = 40% 归于高危人群 [9,10]。LVEF 每下降 5%,SCD 或心搏骤停的风险添加 21%[11,12]

温床 4:心脏离子通道缺点

心电活动是经过离子(钾、钠、钙等)进出心肌细胞完结的,离子通道结构反常可构成离子进出心肌细胞反常,进而心电活动反常,相同能够促发恶性心律失常。这类疾病也称为遗传性心律失常归纳征,归于非器质性心脏病,仅占悉数 SCD 患者的 5~12%[2]

患者的首要病变是主控心肌细胞肌浆网钙通道的雷诺定受体 2(RyR2)基因突变(调控反常),这是构成多种致死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 [13,14],首要体现为通道敞开率添加、呈现长时间的亚电导状况及对钙离子激活敏感性添加,这些均可构成自律细胞发作迟后除极(DAD),触发恶性心律失常而猝死 [15,16]。此外还有 SCN5A 等基因突变可导致 Brugada 归纳征(钠通道反常)、KCNQ1、KCNH2、SCN5A 基因突变可导致长 QT 归纳征、KCNH2、KCNQ1 基因突变可导致短 QT 归纳征等。

这一组疾病(见框图的内容)有如下特色:①一般归于遗传性疾病,患者的某些基因发作了病理改动。②该类疾病归于原发性心电疾病,患者心脏结构正常,因而用惯例一般查看手法(如心电图、B 超、造影等)很难查到问题。病变出在患者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上(钾通道、钠通道及钙通道等),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法(基因查看)方或许查到病变地点。③大都状况下患者无显着症状,乃至无任何不适感,故该类疾病不简单发现,如青壮年猝死归纳征、婴儿猝死归纳征等不易在生前发现。④一旦发病或许导致猝死,好多人就是这样猝然离开了这个国际,如美国闻名女排选手海曼。

温床 5:严峻的电解质紊乱

钾、钠、钙离子都是心搏相关的电解质,假如这些电解质的散布和运动处在紊乱状况,必然给心电活动带来严峻的影响,其间最重要的就是低血钾。临床上低钾血症十分常见,文献报导 20% 的住院患者存在低钾,服用噻嗪类利尿剂时,低钾血症患者又添加了 10%~40%。低血钾能引起多种心电反常,包含细胞膜电位极化不全、负值变小,Ikr 通道的电流削弱,钠钾交流按捺,钠钙交流激活引起钙超载、迟后除极等。在经复苏成功的心搏骤停生还者中,约 50% 的人存在低血钾 [1]。相同,严峻的高血钾也能够促发心搏骤停,这种状况在肾功能衰竭患者中更为多见。

温床 6:先天冠状动脉反常

据文献报导,在发作 SCD 的儿童和青少年中,35% 的患者有冠状动脉反常。先天性反常的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前 Valsava 窦,并其方位穿行于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构成左冠状动脉开端部歪曲及受压,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剧烈运动时,因为心脏负荷添加,触发心肌安排酸中毒而致严峻心律失常而猝死 [17,18]

猝死锁链第二环:触发黑手

温床仅仅是灾祸发作的物质根底,但这还不足以构成猝死,许多有灾祸温床(如冠脉斑块)的人到老也没有发作猝死,有些心衰和离子通道缺点的患者也能长时间存活,电解质紊乱在临床上十分多见,大都患者也没有发作猝死。这是为什么?答案是清晰的:猝死的发作还需求有诱发要素的帮忙,也就是诱因。正如一把子弹上了膛的手枪,不扣动扳机枪是不会响的。而触发黑手就是那个扣动扳机的要素。这些要素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固定性,不单一性,不规律性,它并不总是继续存在,而是在某些特殊时间俄然呈现,因而很难预先对其采纳有针对性的防备措施。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郭继鸿主任指出:「引发猝死的有些原因或诱因暂时、一过性呈现,现有的检测技能难以辨认、难以捕捉、难以猜测,特别对原发性心电疾病者,其心电反常多为荫蔽不露,素常很少有反常体现,而暂时呈现的诱因将使患者发作灾祸性结果。假如这些诱因其时不呈现,患者终身是否能躲过猝死这一劫难尚属疑团 [1]。」

促发冠脉决裂的常见要素:吸烟、运动、饱餐、冰冷、应激、自主神经紊乱(交感神经张力添加、儿茶酚胺浓度添加、迷走神经功能按捺等)、斑块相关要素(易损斑块、斑块负荷、炎症及动力学改动)等。例如吸烟能够添加冠心病患者猝死的发作率,文献报导吸烟男性患者或许添加 10 倍,女人患者或许添加 4.5 倍 [19]。此外构成斑块的要素也不能忽视,究竟先有斑块,然后才有斑块决裂。其间最重要的是心血管风险要素(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早发宗族史及不运动)。

离子通道缺点患者发作恶性心律失常的诱因尚不十分清晰,首要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文献报导 88% 的猝死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20]。特别是高强度膂力活动、精力极度严峻、肾上腺素水平极度升高时等,简单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运动型猝死就是这样发作的。此外低血钾、发热、饱餐、喝酒、哀痛、劳累等要素或许诱发恶性心律失常 [21]

总归,内环境不稳定(自主神经不稳定)、心脏基质反常(器质性心脏病及心力衰竭)、心电基质反常(电活动时的除极和复极反常),这三项要素既是病因又是诱因,既可独自影响又能够相互作用,构成恶性心律失常发作的物质根底,在特定的条件下简单诱发心搏骤停,进而导致心源性猝死(图 3)。


图 3 心源性猝死的黑三角

猝死锁链第三环:殊死搏斗

心搏骤停是最严峻的恶性心律失常,一旦发作,患者当即丧失了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循环处在中止状况。此刻患者最需求的就是急救人员施行的心肺复苏,包含根底心肺复苏(CPR)和电击除颤。前者发动被迫的血液循环,使患者的重要脏器得到供血,后者消除患者心脏的异位电活动,使窦房结从头操控心电活动,并主导心脏搏动。这一切要求在 4 分钟内开端施行,大大都状况下 4 分钟是大脑对彻底缺氧的耐受极限。故复苏发动越晚,作用越差。

心肺复苏是急救志愿者和医务人员为患者生计而进行的最终一搏,患者能否得到高质量心肺复苏是能否脱节死神的关键要素之一。所谓的高质量心肺复苏包含如下内容:①敏捷辨认心搏骤停并当即呼救。②当即打开高质量的 CPR。③赶快对有习惯征(伴有可电击心律如室颤、室速等)的患者施行电击除颤。

其间高质量 CPR 是心肺复苏成功的柱石,首要内容包含心脏按压有必要继续,尽量削减中止(CCF 至少大于 60%)、按压频率 100~120 次/min、按压深度 5~6 厘米、按压放松时不要依靠在患者胸壁上,应让其充沛恢复、防止过度通气 [22]。假如严厉遵从攻略规则的复苏技能程序一起高质量操作,就能最大极限地使患者防止逝世。

猝死锁链第四环:生命失守

惋惜的是心肺复苏是一项杂乱艰巨的系统工程,成功率很低。文献报导,国外院内患者复苏存活率为 10. 9%~30.0%[23]。美国每年发作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约 16. 6 万人,该类患者出院生计率仅为 6. 4 %[24]。我国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生计率不到 1%[25]。大大都状况下心搏骤停是在医院外发病,专业急救人员无法在 4 分钟内抵达发病现场,而患者身边也很少有受过复苏训练的急救志愿者,在这种状况下,因为无法得到高质量心肺复苏,结局就是生命失守,猝死发作,患者永久离开了这个国际。

综上所述,心源性猝死是树立在灾祸温床的根底上,由触发要素导致患者俄然发作心搏骤停,加之发病后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高质量复苏或复苏失利所造成的。因而根除导致猝死的温床、防止、遏止及消除恶性心律失常的触发要素、以及心搏骤停发作后及时为患者施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是防备猝死的三道重要防地。

参考资料:

1. 郭继鸿 我国心脏性猝死现状与防治 我国循环杂志 2013 年 9 月 第 28 卷第 5 期 323-326.

2. 白新凤 田杰 加强对儿童心脏性猝死的知道与防备 临床儿科杂志第 28 卷第 7 期 2010 年 7 月 614-623.

3. 冯义柏 拂晓 谢培益, 等. 心肌梗死后前期猝死的 ICD 一级防备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5,31(11):1147-1149.

4. 王蕴强 心源性猝死的风险要素和预警因子的讨论 我国医药科学 2013 年 1 月第 3 卷第 2 期 36-55.

5.Simoes M V,Barthel  P,Matsunari  I,Nekolla  S  G, Schomig A , Schwaigcr M,et al. Presence of sympathetically denervated but viable myocardium and its clectrophysiologic correlates after early revascularised,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Eur Heart J,2004,25:551-557.

6. 杨亚芳 心脏性猝死的风险要素及防备 有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4 年 3 月第 22 卷第 3 期 117-118.

7.Sweeney MO. Sudden death in heart failure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substrates, mechanisms, and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 Part I.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2001,24(5):871-888.

8. 庞雅楠 (总述),陈恳,吴同果 (审校) 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研讨发展医学总述 2011 年 4 月第 17 卷第 8 期 1151-1153.

9. AI. CHEKAKIE M O.Traditional heart failure medications and suddencardiac death prevention: a review [J].Pharmacol Ther, 2013,18:412-426.

10.DAGRES N,HINDRICKS G.  Risk stratificat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enough to prevent sudden cardiac death? [J]Eur Heart J,2013,34:1964-1971.

11. Multicenter Post Infarction Research Group.  Risk stratification and survival after myocanlial infarction[J] .N Engl J Med  1983,  309 (5).331- 336.

12.Solomon S,  Zelenkofske S,  McMurray JJV,  et al.  Sudden death in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heart failure, or both[J].N EnglJMed,2005  352(25):2581-2588.

13. 刘仁光,张英杰 Brugada 归纳征的临床特色和辨别确诊 [J] 医生进修杂志,2003,26(2):56-58.

14.Kushnir A, Marks A R. The ryanodine receptor in cardiac physiology and disease [J]. Adv Pharmacol,2010,59:1-30.

15. 邢景军,段伟杰,王昊等. RyR2 相关心脏性猝死的研讨发展 我国法医学杂志  2013 年 28(3):226-229.

16. 林琨,王玉堂. 兰尼碱受体 2 调理及其与心律失常的联系 [J]. 心血管病学发展,2010,31(2):168-171.

17. 韩玲 陈丽 儿童心脏性猝死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5 年 02 月第 24 卷第 1 期 1-10

18.Hua W, Zhang LF, Wu YF, et al. 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 analysis of 4 regional populations. J Am Coll Cardiol,2009,54:1110-1118.

19. 董钰柱 院前抢救心脏骤停 144 例心肺复苏剖析 [J] 临床医药实践,2007;16(4):286-287.

20. 王银阁. 睡觉中自主神经活动与心源性猝死 西部医学,2010,22(2):357-358.

21. 孟娟,雷娟,方昶,等 国人 Brugada 归纳征的临床剖析 [J] 我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5, 29 (2) 121-127.

22.Mary Fran Hazinski, Michael Shuster, Michael W. Donnino, etc. 201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Update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Circulation. 2015;132(suppl 2):S315–S367.

23.Nadkarni VM, Larkin GL, Peberdy MA, et al. First documented rhythm and clinical outcome from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mong children and adults [J]. JAMA, 2006, 295(1) :50-57.

24.Kumar S, Ewy GA. The hospital's role in improving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J].Clin Cardiol, 2012,35 (8) :462-466.

25. 黄子通, 杨正飞. 心脏性猝死的预警与归纳防治, 有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2 年 1 月第 9 卷第 1 期 11-15.

最新资讯
更多医学聚焦 相关推荐
头条新闻
最新资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