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8年前人们如何谈论互联网思维?)
时下,“互联网思维”正轰轰烈烈地颠覆着各行各业的传统生态。事实上,早在18年前,互联网时代的多数境况就在凯文.凯利(Kevin Kelly)的书《新经济,新规则》中被预测过。有人形容这是一本“值得每年一看的书”。Esquire摘取了书中每一章的要义,邀你一起看看十八年前互联网思维的十大法则。
法则一:相信集群的力量
网络经济依赖的是简易信息连接成集群时所产生的伟大力量。
单一功能的元件,以适合的方式联接起来,会产生奇妙的效果。
法则二:回报递增:赢家与赢家相连
工业经济的规模效应对经济来说是线性的,投入低、产出低,投入高,产出也高;并且,在工业经济中,成功往往会自我设限,遵循回报递减的原理。在网络经济中,成功是自我增强的,新加入的成员会提升网络本身的价值,而网络自身价值的升高又反过来吸引更多的成员,从而形成了一条优势的螺旋曲线。互联网经济的价值是指数级别的增长,小投入与小投入之间相互增强,效益和效益之间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更确切地说,网络价值随着成员关系的激增而成倍增加。许许多多网络的代理商和竞争者在一起共同创造了网络的价值。尽管回报递增所产生的利益会有相当一部分由某一组织占有,但利益的价值却是存在于更大范围的网络之中。
硅谷的发展与成长就是典型的例子。像硅谷一样的高新技术远去本身就是人才、资源和机会紧密联系的网络。它的成功不是其中一家公司的成功,而是整个关系网络的成功。一些技术人才调侃说,自己在硅谷虽然频频跳槽,身边拼车的小伙伴却一次也没换过。也有人说,他们一早醒来,第一个想到的不是“我为某家公司卖命”,而是“我为整个硅谷工作”。
法则三:普及效应
在网络里,把握的机会越多,新的机会就能越快地出现。普及效应的概念就是要创造由某种由尽可能多的系统和标准来管理它的事物。一个事物接触的网越多,它的价值就越高。无论是一个发明,一家公司或者一项技术,随着它参与的系统数量呈线性增加,它的价值呈指数增加。
举一个传统的例子:第一台电报机的发明哪怕耗费几百万美金,也是不值钱的。但第二台一旦卖出,就意味着一个信息网络的构建。随着电报机进入千家万户,你只要花一台电报机的钱,就可以融入千千万万台电报机所建构的网络关系之中,这就是网络普及效应的价值所在。
法则四:追随免费之道
网络经济遵循一个悖论:最好的东西越来越便宜。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只要消费者订制的基本服务趋近免费,他们很快会订制附加服务和高端服务。
你可以想象下面的过程:普通电话业务几乎不要钱。那么,消费者的每个房间都会安装电话线。然后,你的汽车也会安装电话线,接着使用移动电话,再然后,你的每个家人都会使用移动电话。然后,消费者又会订制接听电话服务、电话转接、呼叫等待、来电显示、传真和调制解调器。接下来,所有的电器和其他物体都会联网……总之,“唯有慷慨才能在网络中胜出”。
法则五:要想自身繁荣,先培育自身所在的网络
这个法则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1.网络价值最大化:令多元主体平等参与网络;不要执着与你认为的最优标准,而采用其他人的标准来发挥网络效应的杠杆作用。
2.激活你的产品和服务:无论什么时候做科技决策,如果你选择更多的连接、更开放的系统、应用更广的标准,那么你总是正确的。
3.寻找最大公约数:最有价值的发明不是性能最优越的,而是那些在最广泛客户基础上性能最优越的(性能与普及兼优)。
4.利用好那些根深蒂固的标准。在一些伟大的故事中,公司的向前发展都是先掌握一个网络,然后利用他根深蒂固的标准来改造一个已经存在的网络。这个过程被称为“内部转化”。
5.重视推广传播,在产品推广初期不要忽视推广人员的作用。
法则六:激流勇退或寻找另一个山峰
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调查了10个国家的100个行业后发现创新的源泉通常都来自于“局外人”或其它相对局外人—一个行业的龙头公司进入另一个新的行业。
在新经济中,外面的风景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完美不再是独奏表演。成功是一个相互依赖的过程,包括一个由供应商、顾客、甚至竞争对手组成的网络。
在山顶退回并不是反对完美,而是反对短视。
(作者还警告说,这山头望向那山头,看起来很近,实际距离却很远,有可能需要经历难以想象的低谷>
法则七:创立中间市场
幽默的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常说,美国CEO时刻面临着“八分之一秒的噩梦”:“想想亚洲、拉美、东欧吧!那里的人聪明、反应快、又廉价,而且他们离你这么近,只需八分之一秒就能联系上!”八分之一秒是任何信号从地球一端抵达另一端所需的最长时间。这个玩笑实际上在说,距离已成为伪命题,全球化趋势势在必行。
随着电子环境的不断延展,地域的影响力减弱,空间的影响力增加。经济渗透进各个网络媒介,传统的交易市场转换成为概念性的虚拟市场(marketspace)。这种市场依托赛博空间(cyberspace)存在,它的优势不在于非地理的虚拟性,而是更多地根植于它们无限地吸纳连接与关系的能力。网络经济推动了中间市场的形成。网络中成员之间连接越多,可成为中介的节点就越多。网络中的任何对象都充当了其他对象的中介。在中间市场中,海量的信息被筛选、分类、索引。
法则八:在失衡中寻找持续性
改变意为快速的变化,尽管有时候是惊人的。流变更像是印度教中的湿婆神,它是一股充满破坏与新生的力量。流变推翻既有事物,为更多创新的诞生提供温床。这种动态或许会被看作复合再生,它源于混乱的边缘。
同流变的道理一样,创新也是一种颠覆,永恒的创新即持续的颠覆。运转良好的网络希望达到一个目标,那就是保持永恒的失衡状态。
真正的创新要足够与众不同,同时具有危险性。它可能差一点就被视为荒唐事。它在灾难的边缘,但从不会越界。它可以以任何形态呈现,但唯独不会是和谐的。
在创新的时候要遵循一条法则:保留核心价值,让其他部分随时处于变动状态。
法则九:(对话)关系比产能更重要
互联网经济的核心是增进联系。不应将技术视为管理信息,而应当将其视为关系的中介。现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是重叠的,所以有了产销(prosuming)这个词。客户正在变成用户,购买你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在为它们的改进做贡献。
对话是个理解网络经济不错的模型。这种你来我往首先始于两个人,之后扩展到其他人,随着对话变得愈加多元和多样,它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最终,随着世界中越来越多的非生命造物被连接起来(比如,组织之间的对话、技术和物品意义上的交流等),对话的次数、时长和频次也会随着互动的增加而增加。对话这种互动关系的基石是信任。
法则十:机遇优于效率。
效率是针对机器人而言的,但机遇是为人而准备的。每个连接都意味着一个机遇,如果我们把世界越来越多地连接到网络的节点上,我们就相当于在这个神奇的组合游戏中增添了数十亿可用的新组件。可能性的数量会像爆炸一样激增。此外,网络能使已经抓住的机会和已经创造出的发明加速传播,这些机会和发明被散播到网络和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引发出更多建构于他们之上的新的机遇。
技术永远无法根治社会的弊端与不公,技术只能为我们做一件事,就是捕捉更多的机遇。寻求机遇、创造更多新的机遇,比优化优化已有的东西。能使你收获更多。一直以来的商业理念都是,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它。但是,那些被发现了的问题通常都是一些已经停止了运作的存在(譬如目标清晰但执行不力,甚至是“物流速度慢”等琐碎的细节)。这个时候,耗费人力和时间去改善“平庸的不足”,会让你在竞争激烈的全球舞台失去立足之地。
(注:本文部分编译参考了New Rules for the New Economy的中译本《新经济,新规则》,刘仲涛、康欣叶、侯煜 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文/Kevin Kelly 编译/杨奕 编辑/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