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靠捐款服务全球的维基百科,今年15岁了)
每一年维基百科(Wikipedia)的网页上方总要出现一次年度募集捐款的横幅,呼吁他的忠实用户们为这个非营利性的世界第五大网站出一份力。2001年,Jimmy Wales创办了维基百科,网站的初衷是从人类对知识的需求出发,让世界用户分享、学习知识。如今,维基百科进入第15周年,15年的时间积聚了数百种语言撰写的3500多万篇文章,英文词条突破500万,数以亿记的用户正在通过它了解未知世界,满足自己的求知欲。
这个没有任何广告植入,完全凭借来自全球各地的草根志愿者贡献知识分享的非盈利在线百科全书得到了全球网民的青睐,成为全球第六大受欢迎的网站。无论你是否在意,这个网站正在变成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虚拟社区,向世界提供着知识,并创造着有趣迷人的故事。
维基百科有一首官方主题曲,叫“维基旅馆”(Hotel Wikipedia),显然这个名字是在向老鹰乐队那首著名的”加州旅馆“(Hotel California)致敬。
2012年日本小说家支仓冻砂(曾撰写人气轻小说《狼与香辛料)在个人推特上吐槽自己,称“收到了来自维基百科的感谢信,还在想是怎么回事,原来捐款的时候多填了一个零!” 原本想向维基百科捐款1.5万日元的支仓冻砂,手滑把金额填成了15万日元,他吐槽自己说:“简直比大英百科全书全32册的定价还要高!”“今后10年都不用再捐款了“。
美国极具天赋的创作歌手Jason Mraz,绰号男巫,有一次在音乐会上鼓励歌迷为他的调音师创建一个Wikipedia Page,他开玩笑说“就写他曾经是某个小岛的国王吧,写他只有35岁呗。”“Just make up some shit.”这一调侃收获了歌迷的满堂笑声。
15年来维基百科的全部英文词条共被编辑过8亿多次,而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英文词条页面截止今年1月上旬总共被编辑45862次,成为史上之最。该页面的编辑次数在2004和2005年也成为当时的年度之最,这和伊拉克战争不无关系,大部分来来回回修改的内容正是对这场战争的细节问题的争论,比如哪些应该被放在小布什页面上,哪些不该,等等。
维基百科曾经一度屏蔽了美国国会的IP地址长达一周的时间。显然,国会议员们在编辑对手的资料时有点儿太过积极了。
在英文维基里,题材更偏向西方社会、技术和男性类,许多更多元的知识在维基上只有很简略的叙述。这也与参与者的构成有关,超过九成都是男性,女性编辑少之又少。而维基百科的阅读人群里也只有31%是女性。
2018年世界主要版本的维基百科阅读量最大的25个词条中,Deaths in 2018 (2018年逝世名单) 搜索次数是27,885,484次,位列第一。而在这25个词条中电影元素就占了8个,它们分别是: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 (星球大战:原力觉醒),List of Bollywood films of 2018 (2018宝莱坞电影清单),Avengers: Age of Ultron (复仇者联盟:奥创纪元), Star Wars (星球大战),Furious 7 (速度与激情7),Jurassic World (侏罗纪世界),Fifty Shades of Grey (50度灰),2018 in film (2018年电影)。
“我们会说爪哇语”,没错,维基百科的语言版本还包括爪哇语之外的大约290种语言,尽管有些语言版本是直接翻译其他语言版本,但这些翻译都是有志愿者而不是通过机器翻译完成的。
维基百科一词源于网站核心技术“wiki”以及具有百科全书之意的“encyclopedia”共同创造出来的新混成词“Wikipedia”,当前维基百科是由维基媒体基金会负责运营。
最近有人发现了一个好玩的游戏,那就是“维基百科的终极页面”。具体做法如下:打开任意一个维基百科的英文词条页——点击词条正文的第一个链接(注意要避开所有括号、斜体字、引语的链接),只点击释义的第一个词汇的链接——在新的页面重复上一步,点击第一个链接——如此往复、不断点击——最后你有99.9%的几率会抵达同一个词条,那就是Philosophy(哲学)。